top of page
HONG KONG ESG Club - Admin

ESG 如何融入工業 4.0?

Date: 10th May 2024

我們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稱為工業 4.0,指的是將數位技術和智慧系統整合到製造業和工業過程中,而推動這場革命的技術隨處可見。從家庭和辦公室的機器人清潔機到機場的面部識別攝像頭、可供消費者購買的不勝枚舉的產品,如 3D 印表機和虛擬實境娛樂 等。

它涉及使用先進技術,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人工智慧、資料分析和自動化,創建工廠和企業內部智慧系統相互連接。工業 4.0的核心是智慧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工廠和企業,使一切更加互聯和自動化,為成長和創新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然而,隨著公眾對環境、社會和治理議題的認知提高,利害關係人從根本上將這些考量與實現永續成功聯繫起來。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與 I4.0 的結合正在顯著改變供應鏈管理。隨著香港及其他地區的公司努力提高效率和競爭力,ESG 與 I4.0 之間的協同作用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供應鏈中,這種整合體現在物流業務的互聯互通上,船舶、倉庫和卡車可以無縫溝通,促進自動化和高效的運輸流程。


環境保護責任

工業4.0 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和智慧化系統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應關注及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優化智慧系統能源消耗,預測性維護以節省資源。 ESG 原則鼓勵採用具有生態意識的技術,減少浪費,保護資源,宣導迴圈經濟理念,在生產中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再生利用,以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社會影響

若企業實施工業4.0 ,企業可透過自動化系統監督員工操業進度,靈活調配人手,利用IOT技術去協助建立公平的薪酬體系、促進員工培訓和發展,確保員工在數位化轉型中獲得實際利益 等,以確保公平就業、多樣性、安全和人權。


管治與道德

工業4.0 可以實現流程自動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企業應強化公司治理結構,建立透明、規範的運營機制。如利用人工智慧、資料分析和自動化以加強風險管理和合規監督,確保企業決策合乎道德準則和法律法規。宣導高效的領導和管理模式,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穩定性。


供應鍊和復原力 

製造業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支柱,通過正確的企業戰略和產業政策,即使在危機時期,它也能提供高薪工作、商業創新並推動環境可持續性。” 法蘭西斯科·貝蒂 - 世界經濟論壇先進製造和價值鏈負責人解釋道。


全球經濟衰退、能源價格上漲和供應鏈中斷的警告中,這些工廠提供了製造業如何保持競爭力的例子。


利記控股有限公司等公司正在通過智慧製造徹底改變其生產流程。具體來說,主要從事金屬產品貿易的利記控股有限公司在其香港工廠採用了先進的鑄造設備,包括自動脫脂和自動堆垛機械臂。這些先進技術減少了工人接觸危險任務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此外,自動化技術還有助於提高工藝穩定性和產品品質。


利記控股公司的數位化轉型與其專注於各種金屬及相關產品的貿易和分銷業務相輔相成。集成了機械臂的新鑄造設施體現了其對智慧製造的承諾。這些設備完全集成到I4.0 系統中,能夠即時收集和分析工藝參數。通過利用這種先進的連通性和資料驅動決策,利記控股可以促進持續的性能監控、早期識別異常情況並及時發出警告,從而主動解決潛在問題。


這種主動管理環境影響和提高運營效率的方法,正是利記控股等公司將 ESG 考慮納入其核心運營的方式。作為供應商,利記控股是這些努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提供可持續材料,並採用綠色生產實踐,進一步減少所供應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確保了供應鏈的可持續性、道德性和高效性,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和監管機構的高標準要求。


供應商是可追溯性的核心,因為資料的完整性取決於他們的透明度和共用資訊的意願。採用這些技術的道德供應商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並與致力於負責任採購的公司建立更牢固的關係。


通過利用Blockchain和IoT等I4.0 技術,雀巢等公司正在加強道德供應鏈管理。雀巢利用Blockchain建立了一個透明的交易分類帳,有助於精確跟蹤原材料,確保道德採購。與此同時,包括感測器和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標籤在內的 IoT設備實現了對貨物的即時跟蹤,從而確認生產是在公平的勞動條件下進行的,並符合道德標準。這種技術整合體現了雀巢對企業責任的堅定承諾,並加強了公平就業實踐和道德採購的實施,符合日益自覺的消費者的價值觀。


結論

將工業4.0 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相結合,可為供應鏈管理帶來全面的好處,包括環境效率、道德採購、社會福利和資料管理。這些技術使香港公司能夠建立一個不僅在效率和創新方面先進,而且致力於可持續發展、公平和問責原則的供應鏈。


本文由THINK ESG LIMITED企業可持續性發展顧問吳沅澄小姐和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研究員陸祖賢先生撰寫。

82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